[試讀] 那些我們沒談過的事 --最後的禮物

死亡,一種絕對的離開方式,不論愛、恨都永遠沒解;誕生也是一種離開,孩子與父母各有一半的染色體完全相同,卻又獨立存在,是否這份獨立性讓父母與子女間的相似度彼此看起來如此刺眼。

看著試讀活動上面的介紹,讓我以為這是一本探討父母與子女關係的成長小說而已,而這本書卻還蘊含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

刻意與父親斬斷聯繫後,終於在結婚前,朱莉亞給父親寄了張邀請函。口口聲聲說著不期待父親出席的朱莉亞,脫離父親與父親資產靠著自己的專業獨立的這些年來,朱莉亞不給父親聯繫的機會,但年幼時望穿秋水期待父親陪伴的情愫仍然,鋪陳間都看得出朱莉亞對父愛期待。


多少會質疑朱莉亞的態度,她既然期待父親的陪伴,卻不肯說出口,連睡前閱讀都要偷偷地用手電筒來看書;面對初戀情人的死訊也沒有再次求證,就通通一股腦兒向被害者般承受著悲傷與憤恨。作者很成功地塑造了朱莉亞的被害者形象,然而,朱莉亞卻是什麼都沒有去嘗試,努力顧好自己,就贏得了大家的愛。

但真實人生當中,我們又真正嘗試改變過些什麼了嗎?

從父親那兒得到的回音是死亡,葬禮的日期正是她的大喜之日,於是同一間教堂、同一個神父、最好的朋友與未婚夫,只是白紗換成了黑衣,朱莉亞的悲傷在淡漠之下仍未顯現,她擁抱著憎恨父親的念頭送他最後一程,甚至動念想請神父順便替她證婚;作者利用這種小段落來說明朱莉亞與父親之間距離的遙遠。

冷淡的情緒起伏錯落著動態的生活步調竟讓我感受到無比的沉痛,不在乎的偽裝下是多麼失望的一顆心,一顆抱持著一絲絲期待的心接受了絕望的召喚,不哭、不鬧、不吵、不痛,用靜默去回答一切,她沒有、她不會、她不要期待父親的回應,她知道自己不應該期待。

就在她努力將生活導回正常,拿預定中的蜜月假期不知如何是好的當兒,父親的手又來攪亂她的生活,沒錯,那個她親自送進墳墓的那個人,送給她一個最新科技的機器人,擁有父親安東尼的形體與程式輸入的記憶,而最後,他們只能相處六天去彌補過往的疏離。這是一個朱莉亞完全不想要的機會嗎?還是她不敢奢望的機會?

看似謊言的事實最能為傷者所接受,朱莉亞決定給安東尼機器人機會,但最後我們知道朱利亞是給了自己一個重生的機會,她自認受的傷太重,被辜負得太深,看看傷害她的人到底要如何辯解。

當朱莉亞不斷與自己拉鋸的同時,時間也分分秒秒地流失,在這樣的壓力之下,朱莉亞與安東尼展開了幾段超乎想像的旅程,終於尋回了斷線十八年愛情。

實際上,是安東尼接獲朱莉亞婚禮消息後不得不的辦法,用最無法苛責的手段阻止她的婚禮,安東尼怎麼會不懂朱莉亞?那是他珍愛的女兒,雖然兩人的相同基因讓彼此漸行漸遠,但愛是不會改變的,就連朱莉亞對他的恨也是一種愛的轉化,一切的誤會並沒有冰釋,只是超脫了過往的憤恨情緒轉變為理解。

作者用現在與過往交叉手法鋪陳,讓讀者神入到人物的心裡,對於朱莉亞的心境拉鋸描繪細膩,純然的忿怒、氣恨、懊惱,對比出最後的心領神會,是非常生動的小說手法。

當然,讀完這書,第一個會思考父母子女的關係,這是千百年來不斷上演的家庭劇,一半相似的基因,為什麼有人能那麼樣地彼此仇恨?是不是彼此都反應出了自己無法接受的自我特質?

然而,愛總存在著。

人生不也如此?我們總忽略當下能做的努力,面對困境,大聲疾呼困難比解決問題容易,而朱莉亞與安東尼的鴻溝不也是一件件小事情摩擦累積起來的嗎?過去,安東尼逃避了朱莉亞,而現在,朱莉亞選擇逃避安東尼。但,他們兩人卻無時不刻活在對方的世界當中,這樣何等痛苦?

小說點醒的議題,別讓它只留在小說中,這些掙扎與悔恨,並不需要在我們的生命中留下痕跡。最痛的,留在小說裡,我們,可以好好活著。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