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讀] 愛上萊特 --女性自我認同的追尋

與其說這是一本愛情小說,不如說是一本女性自覺的成長之書,只是借用愛情之名覺醒。

雖然是拿真實人物最為原動力的虛構故事,可在婦女自覺上的闡述卻異常真實,唯一不真實的反而是故事中出現的兩大男配角,是的,不論是法蘭克還是艾德溫通通只是襯托出梅瑪活出自我的羈絆,不論兩人出現得篇幅多寡在在顯示出的都是梅瑪敢於面對自己的歷程。


法蘭克.洛伊德.萊特,是上個世紀初的知名建築師,提倡將建築與自然結合的有機建築,在建築史上保有一席之地。當然我不懂建築,但我知道他是有機建築的濫觴之一,也就是說在當代,萊特代表著一種革新的精神,而他推廣的有機建築則是崇尚自然的表徵。

一開始,女主角梅瑪就把自己的身家都交待了個清楚,她這一輩子都很順遂,女性知識份子,育有一兒一女並撫養姊妹遺孤,喪偶的姊妹莉西也同住在一起,而丈夫艾德溫一切以梅瑪為中心,不僅僅愛她、更尊重她一切的決定;這樣的環境是很幸福的,可是人往往在吃飽之後開始思考自由。

家庭生活的美滿並無法滿足梅瑪,但她只是隱隱約約絕得自己對生活股不起熱情,直到當艾德溫委託法蘭克為梅瑪設計家園時,梅瑪完全可以解讀出法蘭克的建築美學,在建蓋房子的過程,法蘭克與梅瑪發現彼此相遇在錯誤的人生時間點,靈魂伴侶相遇在雙雙結婚之後,梅瑪終於知道自己對於家庭生活的厭倦原來是來自於對艾德溫的愛情不再,家庭由男人女子組合而成,而連結兩個獨立個體的便是愛,因為愛兩人共組了家庭,而當愛消褪,整個家庭即成了承重的負擔。

當梅瑪故意與法蘭克失聯兩年後,再度確認自己對法蘭克的情意後,趁著離開艾德溫的假期中做了決定,她決定離開丈夫、孩子,遠離禁錮的枷鎖,她要自由,她用行動證明女人是可以離開家庭追求真愛的。法蘭克便帶著梅瑪遠赴歐洲,編輯他的建築文集,而這段旅程卻讓梅瑪發現,自己要的不只是愛情,她更要獨立自主,當時的女人能獨立生存的很少,女性甚至還沒有投票權,男女同工不同酬也是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因此,身為女性知識份子的意識終於體認的現況,不論在艾德溫還是法蘭克身邊,梅瑪仍然依附在男性之下。

於是,當梅瑪抓住機會可以在柏林學習瑞典文當女性主義先驅者的翻譯時,毅然決然決定讓法蘭克獨自繼續行程,這趟尋愛之旅的動機已經改變了,除了法蘭克的書籍出版以及逃離家庭外,梅瑪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而這幾個月的單獨生活,讓梅瑪體認到自己放棄了些什麼--安穩的生活、鍾愛的一雙兒女、姊妹的認同;梅瑪幾乎是犧牲了原本生活的一切來到歐洲,但這一段一個人的生活,讓梅瑪一個人體驗著孤獨,也藉由孤獨來看清自己的愛情以及對家庭的感受。

女性主義先驅愛倫在梅瑪的那段日子中扮演著靈性導師,因為愛倫諸多對於女性爭取自由的諸多論點,都恰恰說到梅瑪的心坎去了。最後,梅瑪與法蘭克決定廝守一塊兒,踏上美國故土時,梅瑪才真正見識到法蘭克浪漫的一面,處理財務上的浪漫。

法蘭克很愛梅瑪,便早早跟髮妻提了離婚,而髮妻自始至終堅守立場不牽離婚的原因,要在梅瑪真正了解法蘭克後才能體諒,髮妻害怕法蘭克一旦離婚便不支付她生活所需,而就梅瑪對法蘭克後來的認知以後認為這是很可能發生的,於是她終於體諒了法蘭克的正式妻子,堅守名分的理由。

上個世紀初,女人還在依附男人,沒有名份的女人或情婦都會得背負許多輿論指責,但兩人心領神會的愛情,經過多年仍然不變,梅瑪確信自己沒有選擇錯人,當然法蘭克的浪漫、才氣、對藝術的熱忱以及對梅瑪的愛也讓梅瑪加深對自己選擇的信心。

可在這個故事裡,我不僅僅看到一個雋永的愛情故事,我反而看到女性的成長,梅瑪如果沒有那麼好的環境--艾德溫無微不至的照顧,而需要每天為孩子操心、為生活煩憂的話,或者艾德溫沒有請萊特幫梅瑪建造房子,梅瑪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對於生活的無奈出自何處?可能就庸庸碌碌過了一生,也跟其他婦女般守著家庭一生,正也許剛好梅瑪受過教育啟迪、剛好不需要操勞家計、剛好讓丈夫捧在手心呵護、剛好梅瑪是處在溫室的花朵,當所有物質需求滿足之後,人才會思考靈性這一回事。

雖然作者故意凸顯梅瑪的深刻思考歷程,但我真的認為如果不是如此富裕的環境,或許每天只需要煩惱眼下的困窘或許梅瑪不會離開家庭,而事實上我並不認為梅瑪離開艾德溫與孩子選擇了法蘭克是明智之舉,我也不認為在困惑中留在家裡是件好事,可梅瑪接受愛倫的意見找尋自我的方向,是唯一的智舉。

我很佩服梅瑪能在女權困頓的年代選擇自由心智的方向,當然放棄了義務連同權力也得犧牲,這一點卻是梅瑪意料之外的限制,她缺席在孩子們獨一無二的童年,而申請離婚後艾德溫的續弦則宣照她無法回頭,只能終於自己的選擇。而在生活當中發現愛倫的欺騙以及愛倫信念中與自己不合之處,都象徵著梅瑪並沒有盲目地信仰著什麼東西,反而思考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作者處理這個層面的問題,都不會具體呈現出來,反而運用發生的事件帶出人物的深刻情感來做闡述,在故事中一貫始用梅瑪的觀點來敘事,讓讀者們可以輕易感受到梅瑪的成長與覺醒。

女性的角色該如何去定義?女兒、女人、母親、妻子、情人?不論是父系社會還是母系社會,只要是制度之下的女人都會有所迷惘的角色扮演,學院中亙古不變的題材,如何扮演好每一個角色?其實答案是不可能,每一個人都不可能依照他人的期望(要求)去扮演角色,只能盡全力做好自己。不論男人、女人,千萬別讓所謂的體制壓迫,愛人前必須先愛自己,給予前必須先讓自己滿盈。

梅瑪選擇了聽從真心的自私出走,雖然撕裂了自己與艾德溫的家庭,但至少她勇於面對自我,挑戰世俗的規範。可這篇故事畢竟是杜撰出來的,又或許礙於萊特在真實世界的地位,不得不讓作者將梅瑪抹去,這是全書中讓我最深沉的痛,一個勇於活出自我的女性,竟以香消玉殞收場。這讓我必須質疑作者的動機。全書都在發揚女性意識的抬頭與女權的爭取,還有女人自我成長,然後來個不知名的瘋子把她解決掉?接著敘事中心便從梅瑪變成了法蘭克,從梅瑪的銷殞開始到整個結束處理太過戲劇化,讓我覺得可能出於對真實人物的尊敬而特殊處理過。

這是一本用愛情包裝的自覺成長小說,單就愛情而言,是一場倍受苛責的真愛軌跡,可就整個架構與鋪陳,打破枷鎖活出自我才是這小說給我的啟發。物質生活的滿足能夠提升心靈的層次,所以對於滿足自己的物質慾望也不用太苛求,身心靈本一體,三方面全面照顧好,生活才能擁抱自由。

update------------------------>

感謝網友與編輯大人指正:梅瑪的死亡是個史實。是個史實~~是個史實~~是個史實~~是個史實~~

這真是讓我難以置信的結局,我寧可相信特殊的手法去處理,而不是真的發生了這樣的結局。真的很難過,因為梅瑪是死在法蘭克為她建立的家園當中,也是兩人攜手生活度過了千辛萬苦後正在建設未來、梅瑪正努力重修與孩子的關係時、一切正要柳暗花明時,梅瑪缺席了,遺留下深深地缺憾。

就正在可以擁抱希望的同時,沒了未來。

這叫人情何以堪?

生命,是脆弱的。梅瑪努力奮鬥的每一刻,都在擁抱當的滿足,真的,幸福不在下一刻,幸福在手中的這一秒。展望未來的美好可期,很幸福,但,我們別忘了未來願景也只是假象,真正擁有的只有當下。

有夢,把握現下,趕緊追吧。

張貼留言

2 留言

XiaoYuanZai寫道…
對梅瑪追求自我、以自由為師的心情剖析的真好,不過,這本書對於梅瑪的經歷並不是虛構的啊,梅瑪真的如小說描述死於一個瘋子之手,只能說生命太過戲劇化?
Draq寫道…
真的太戲劇化,也太悲傷了。

感謝您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