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96天:囚室少女娜塔莎.坎普許 作者:娜塔莎.坎普許 譯者:陳俐雯、李璞良 出版社:商周出版 ISBN:9789861206523 非小說沒有樂讀指數 |
3096天有多長?對主人翁來說只是一個數字,因為當她在沒有自主的日子裡,時間沒有意義,她擁有的只是無止盡的拘禁。
這不是一本小說而是在一片扭曲聲浪中的獨白,娜塔莎面對嗜血媒體的重重解讀之後的自白,某些事情沒有炒作的價值,媒體根本不願意報導,太多人對著她指指點點,她知道自己跟所謂專家口中的側寫不同,他們沒有經歷過她的遭遇便無的放矢,她必須把一切說出來,對自己做個交代。
初翻這書看到女孩描述自己的家世背景,還蠻容易進入狀況的,一個家庭的雛型如焉展開,但不知從何開始漸漸地跟著娜塔莎無聊起來,娜塔莎幾乎算是獨生女般地生活,兩個年紀相長許多的姊姊均已離家,這個小妹妹獨佔了母親與年少的父親,一開始家庭重心以這個小生命為主,然而不合的父母回歸到自身後,娜塔莎嚴重感覺不到愛,反而是忽視,離異後母親扛著經濟,離家的父親也不再將小女兒捧在掌心,失寵的小公主一時調適不過來,開始對父母雙方都有了心結。
娜塔莎一直後悔離開家門那天沒有好好跟母親道再見,嚴重自信不足的她一度以為被捉走是為了懲罰她與母親生氣,十歲的小女孩對很多事情似懂非懂,更何況是一個必須靠吃東西打發時間的小女孩,於是從娜塔莎的自述,我發現沒有同儕視娜塔莎最大的問題。
人,是群居的動物。娜塔莎連個知心的朋友都沒有,僅僅只有家人,而父母的重心都不在她身上,當母親常時間顧店、工作的同時,她在雜貨店裡嚼著巧克力,娜塔莎對外界的認知只剩下電視跟廣播;當綁匪奪走她的自由,她小小的心靈恐懼就已經造成了無可彌補的傷害。
但娜塔莎寫這本書不是告訴大家她有多可憐,其實她的處境在當時並不是特例,並不像論就個案時特別受忽視,僅僅大人在當時只能那樣回應她,沒有向父母討回什麼的訴求,只是回憶。可偏偏,她想說的還很多,娜塔莎將自我澄清與觀點都放在事件的角落,她必須聲明的許多觀念都安插在回憶裡頭,剛開始我以為她是為了後頭心態轉折的鋪陳。
我錯了,讀到後頭我才明白這是娜塔莎為了自己的表白,她沒有精神錯亂、她不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她沒有移情作用愛上了綁犯、她不是自己招惹上麻煩、她恨綁匪奪取了自己黃金歲月的自由卻同情精神異常沒就醫的犯人、她時刻被恐懼淹沒、躲藏在幻想中的自由,她多麼希望這一切沒有發生,那一天如果請媽媽送自己上學就好了。
娜塔莎一路遭遇的心路歷程十分複雜,當我不斷思考她能怎麼做的同時,卻遺忘了娜塔莎當時只有十幾歲,基本上她根本沒有跟他人相處過,必須在精神病患者前求生存,而且就算她在家不受重視但也一直保護在家人的羽翼下,可這些日子,她不僅僅被限制行動自由,更被恐嚇、毆打成一隻恐懼自由的囚鳥,禁年後她根本不敢逃跑,永不停息的精神虐待與飲食限制徹底改變了娜塔莎。
一開始綁匪裝著好好先生,用許多理由推避綁架娜塔莎的責任,雖然限制哪塔莎的活動範圍卻盡量滿足她的小小欲望,在四面環壁的無聊地牢中,她曾一度期待綁匪的來臨,但隨著她成長為綁匪討厭的女人後,娜塔莎的日子愈來愈嚴苛,自我也愈來愈消彌,綁匪擴張成她既痛恨又害怕卻想操縱的一切,沒逃出來之前她的生命全部只有他!
她必須強調,自己沒有被性侵,雖然那是她被綁架之前的恐懼,也是許多媒體不願意正視的話題,沒有被性侵卻長期拘禁的女孩不合裡,所以大家閉之不談,而綁匪自殺後整個案件只剩下一個受害人,為了製造更多的話題與聳動,請出許多專家來評估女孩,社會大眾也由同情轉變為不解。
社會大眾追殺著倖存者,娜塔莎是綁架事件唯一目擊證人兼受害者,她的恐懼隨著綁匪自殺而落幕,但這些日子對她造成的影響卻是一輩子的,群眾的誤解是她最大的壓力來源,於是娜塔莎藉由這本書,將整件事情做一個了結。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