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當年能想像到,大半個世紀後、地球另一端的人們研究著他的生活嗎?
主講人完全研究著卡夫卡,精密的程度令人咂舌;其實我沒有做功課,卡夫卡的小說,只讀完了變形記,其他的一概不知,究竟,他是怎樣的一個人,我並不在意,當然,我也不懂卡夫卡在文學史上的意義,對於文學史這方面,我是荒漠。
整場講座中,明顯感覺到卡夫卡對於集權主義的恐懼,是耿一偉先生講述他在捷克唸書時,凌晨搭火車回到住處,而早上出門時卻發現火車站整個消失的經驗。這是多麼的可怕的不安,生命中任何的東西都可能一夕之間消失,還有什麼是恆常可以擁有的?
我終於對卡夫卡所屬的環境有了一點點的了解。
卡夫卡,鎮日閱讀與寫作,身體不大好,去過不少溫泉地療養,許多創作都源自他的閱讀。只活了短短四十一年。
從文學大師的生活方式我只看到很慘的可怕循環,寫作導致晚睡、不快樂,這兩樣,一個是情緒殺手,一個是健康殺手,怎麼能活得久?
原來卡夫卡在世時,注意到他才華的人也不多,他的生活算不上快樂。
這又讓我聯想到文學性這個議題,某人說文學性是中間偏悲觀的一種情緒,把悲慘變成悲傷,讓人對於文學作品的一種曖昧的關係。可上了心靈課程才能夠了解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狀況,頭腦喜歡痛苦,於是痛苦會深刻地停留在受苦時刻,於是,悲傷、仇恨、失落、分離等等素材會比快樂、團圓、幸福、圓滿更好操弄讀者的情緒。
不信?好的,請告訴我,上一次開心維持了多久?一小時?半小時?三分鐘?其實,當我們體驗在美好感覺當中,頭腦無事可做,它會害怕,接著閃躲,找更多的事情與問題或者目標,就是要叉開人類對愉悅感受的享受狀態。
講者對於卡夫卡有著莫名的熱忱,連卡夫卡去過哪裡?吃了什麼東西?什麼事情引發他寫了什麼?都一路追尋下去,十足卡在卡夫卡的路上。
末了,放了段影片,很有趣的拍攝手法,看起來有種赫拉巴爾味,喔,對了赫拉巴爾也是捷克作家。
果然,說到研究,我還差遠了呢。
或許,也該是找些卡夫卡來讀讀,城市的疏離感與卡夫卡的神祕性,兩者,我都想弄個明白。
【參考】93巷人文空間活動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