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讀] 凡人佛陀:從塵世到不朽的悟道之旅



凡人佛陀:從塵世到不朽的悟道之旅
Buddha: a story of enlightenment


作者:喬普拉 Deepak Chopra

譯者:蔡心語

出版社:貓頭鷹

ISBN:9789866651823

推薦指數:★★★★

佛陀,我對他的印象彷彿有那麼一點兒熟悉,卻又不曾完全知道他的故事,我只知道他曾是悉達多王子,為了解救眾生(?)拋家棄子地尋求開悟之路,而他也成功地達到了開悟的境界,棄絕世俗的物質享受,解救了許多世間疾苦(?),開悟後大家稱他為佛陀,帶領許多弟子廣傳佛法普渡眾生。

此外,在奧修的書書裡,佛陀也常是引經據典重新解釋的對象之一。其實佛教從東漢以後在漢文化圈裡是很重要的一環,我們生活上許多禮俗也是從佛教裡來的;不過,對佛陀的好感不是來自這些文化及宗教上的因素,而是多年前的一部電影小活佛當中的形象,讓我印象深刻。

佛陀生平的故事也很多,大多與感化人與解災救苦開示為主,但太神話了,一個尊貴的王子最後成為領導萬民的精神領袖。一直以來我很想問,難道佛陀解救了那麼多的苦惡卻將思念與傷痛留給自己的妻女,這樣公平嗎?從這書中,我體認到了佛陀極大的慈悲與徬徨。

未來是可以提示在預言當中,高深莫測的只有人心,愛可以是祝福,也可以是包袱。悉達多的世俗生活很養尊處優,但卻對生活感到一種質疑的態度,當然有很多原因:提早缺席的母親、完全控制欲的父親、有競爭敵對意識的堂哥、階級差距遙遠的摯友,完美的生活隱藏著太多的孤獨,他的身分與地位也有著諸多的限制。

於是前半生,他都當著父王的乖兒子,可以理解、不得不接受世俗的價值觀,這些都在在衝擊著他的內心,終於,他告別妻子、父王,一個人走上了修行之路;一個注定開悟的人,必須習慣孤獨,因為每一個人開悟的道路都不同,許多師傅沉迷在自己的遊戲當中而不自知,卻在悉達多的眼中無所遁形,每當看到了這些,他必須走,走向他自己的道路。

看到佛陀的苦修,我幾乎快哭了,好痛苦的修行呀,我好想搖著他的肩膀告訴他:不需要擁抱痛苦之身!也能開悟,不要虐待自己,與身體、慾望和平共處才能放下身體與慾望,不要把自己逼近絕境。真的!看到佛陀棄絕一切身體需求的苦修,將身體逼到死亡邊緣,冥想進入神、佛、鬼、獄的境界,一種悲悽從我心底浮現。轉而讓我好慶幸好慶幸自己生在知識爆炸的年代,也慶幸有很多開悟導師願意為我們指出方向。

是的,為了我、為了我們、為了生命,佛陀從生活生命裡面的迷惑推動他尋找自己的悟道之路,或許前半生的充裕物質生活導致他在潛意識當中認為浮華與隨時可以滿足的物質慾望推離了真理,於是他選擇了苦修,運用身體上的受苦來提身心靈層面的靈敏。而蒐集吸引力拼圖的我,卻看到他將自己推向完全不熟悉的狀態、身體與心理的狀態,讓左腦完全失去掌控,暨而引發出右腦的和諧狀態。

然而,悉達多的徬徨並非這麼簡單,他的宗教認知裡面只有婆羅門跟苦行僧,一種是位高權重的祭祀,一種是不問世事的自我放逐,他怎麼知道該怎麼開悟?他怎麼知道左腦、右腦的和諧?他怎麼知道內在神性?這些拼圖碎片都是我用一本本書與一堂堂課程累積出來的,我何其幸運在這輩子找到這麼多的帶領?而悉達多,只能靠著內在幽微的指引。

於是,悉達多成為了佛陀,瀕死的瞬間,他進入了永恆的存在,便一直存在於永恆與現在之間,當他發現自己不想死的時候,凡人的恐懼便回到了他的身上,但,一旦瞥見存在就不會遺忘。成了佛陀,悉達多早已不見了,曾喚作悉達多的人還在呼吸,但本質已全然不同,佛陀看得見人們背負的苦難,也看見人們的苦難不斷輪迴,似乎,人生來就是為了受苦,於是佛陀領導著人們離開永劫回歸,邁向清明。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已經將生命的真相闡示了。

我的自以為是在闔上書頁後,終於破除了,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方式,雖然我不一定可以走佛陀走過的道路,但佛陀證明了這條路可行的,也證明了內在神性可以感染出來,而佛教的精神自古以來拯救了太多的人了。如果一個養尊處優的王子都會感到不安與空虛,那平凡的我們一定更徬徨不安,渴望開悟是不是也是一種慾望?是不是也是一種沉淪?

讀了許多心靈書書的我,一直覺得很奇怪的是許多大師都會指出:外在皆由內在決定。外在環境的問題都由我們內心的問題導致,然而根據事實科學我們不斷去解決外在的問題,每一次問題都有辦法解決,但是問題也一再發生,這中間的聯繫卻鲜為人知,而且無形的思緒如何造成有形的物質一直讓人匪夷所思,根本沒有直接的證據取信於人,太多的故事、例證也流於空傳變成了傳說或神話。

佛經中的一句話就足以解釋吸引力法則「相由心生」。

凡人佛陀這本書翻閱起來毫不費力,就像說故事般將佛陀的一生交代個清晰,但從中我看到了不只是悉達多的一生,還看到了自己的偏執與自大,也看穿了許多阻擋在回家之路上的危險信念,其中充斥著太多「應該」、「不應該」的想法;檢視別人總是比較容易,然而不論面對任何一件事,只要內在有反彈、頭腦有意見,往往都指向自己的問題點,情緒是我們的指標。我們不需要成為佛陀那般的大師,我們只要能帶領自己走向平靜的內在就足夠了。

看完此篇如有感,歡迎利用下方留下意見喔~~

張貼留言

0 留言